瓷不琢,不成玉——王武
“雨過天青云破處,鑄般顏色做將來”,這句話據說出自北宋皇帝宋徽宗,他當時要求龍泉的窯匠將瓷器燒出如玉似翡翠的顏色,所以青瓷也被人稱作是人工玉。宋代是龍泉青瓷的發展巔峰,至今宋代的青瓷也是眾多收藏家心中的珍品??上挛锸O必衰,明清時期青瓷技藝開始停滯,那時的作品更多為仿制前期。
1957年,周恩來總理發布了“恢復青瓷生產的指示”,浙江省由八位專家組成仿古小組,點燃了恢復龍泉青瓷的第一爐窯。此外,龍泉還派出專家組,赴當時的“瓷都”景德鎮考察學習。當時的專家組臨出發前拍攝了一組合影,王武指著照片中的一個青年,告訴我們:“這就是我外公”,據了解,王武出生于青瓷世家,他的外公是當時龍泉青瓷恢復生產發展的技術骨干,父母皆為原國營龍泉青瓷二分廠職工,從事青瓷藝術工作30多年。
由于家庭的原因,王武可以說從小與青瓷為伴,耳濡目染之下,他對青瓷產生了濃厚的興趣,在別的同年齡小伙伴還在玩耍時,他便已經對青瓷的制作過程一清二楚,配料、修坯、裝飾、施釉這些環節步驟對于他來說也是信手拈來。不過在父母親陸續下崗后,王武心中的這份青瓷情節也不得不深埋心底。從學校里畢業后,王武在社會上闖蕩了兩年,兜兜轉轉,卻又四處碰壁,似乎總是找不到既喜歡又適合自己的工作,迷茫中,他想到了童年的愛好,于是回到龍泉,沉下心來重拾起了青瓷技藝。
談到王武的作品,不得不提到他的《青璧》系列,該系列作品的靈感來源于古時的禮器玉璧,幾年前,一次偶然的機會,王武在玉器博物館里注意到了一個漢代玉璧,驚嘆于它的工藝與造型,他聯系到自己所擅長的,腦子里就萌發了要創作以玉璧為形,契合龍泉青瓷的含蓄典雅之風,將“似玉、非玉、勝玉”的青瓷,燒制成玉璧。王武告訴我們,玉璧有5000年歷史,屬“六瑞”之首,是一種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狀圓形玉器,穿孔稱作“好”,邊緣器體稱作“肉”?!稜栄拧め屍鳌贰叭獗逗弥^之壁,好倍肉謂之瑗,肉好若謂之環”。一般把體形扁平、周邊圓形、中央有孔且邊大孔小的器物稱為壁。
為此,王武查閱了大量玉文化及有關玉璧造型紋飾的資料,并精心設計出了符合現代龍泉青瓷燒制、有符合現代人審美意識的龍紋璧、回紋璧、素璧、龍璧等系列青瓷作品。但燒制的過程并不如想象中順利,由于龍泉青瓷泥坯收縮比例大,在高溫之下原礦釉流動性強,為了追求青璧如玉的效果,他在璧肉部位平面多次施釉,又平置于窯內進行近1300度高溫燒制,難度很大。最初的一段時間,燒制出的作品,全部出現了開裂、氣孔、鐵點、凹凸不平等問題。王武在微信朋友圈發了一張殘破的玉璧照片,配了感言:“龍泉青瓷的燒制真的非常不容易,能使一個人的脾性慢慢被磨礪。常敗不餒正是龍泉青瓷的精神!”面對困境,他深刻地自我反省,向老前輩請教燒制技藝,并不斷改進制作工藝,使泥土釉料更加精磨,胎體造型更加平整,鏤空紋飾的雕刻更加細微精致,燒制過程溫度的控制更加精確。
通過兩年多的努力,他取得了成功,翠綠的粉青釉就像玉一樣,純正、飽滿、素雅、溫潤,天然通透。在這個作品上,中國傳統的玉文化和瓷文化完美地結合在一起。我們見到了他燒制的《龍璧》,以素璧為基礎,在璧肉內沿處刻工字紋,整齊劃一;在這個作品上,中國傳統的玉文化和瓷文化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。我們見到了他燒紙的《龍璧》,以素璧為基礎,在璧肉內沿處刻工字紋,整齊劃一;在璧孔處雕矯龍盤繞為飾,鏤空化處理,紫金土涂層,讓龍體更顯靈動。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與象征,此璧寓意福龍如意,前途順暢。而另一《龍紋璧》嫻熟運用細微精致的傳統手法,刻龍于璧體正面。龍首軒昂,龍體矯健,穿梭祥云,寓意高貴尊榮,飛黃騰達。
作為其代表作,《青璧》系列不僅斬獲了“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”、“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”等大量獎項,而且還被選入烏鎮召開的世界互聯網,作為禮品送給各界大佬和國家元首。